欢迎光临财经中华!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

跌出百亿阵营后,这家私募搞了个“大动作”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长期自购机制真的有意义吗

没有固定管理费,却嚷嚷着要持续自购,私募界真的出现“好人好事”了?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家平日里还算有些知名度的主动权益投资机构,突然发布了一纸公告:宣布启动自购安排。

这则消息发布后,立刻引发了业内一片关注。

叫好者认为,这是私募公司要和持有人“同甘共苦”了;

质疑者则认为,每下跌5%买1000万,金额较少,对该机构超过50亿的客户资产是杯水车薪。

更有思虑周密者担心,该机构平日不收固定管理费,这持续的自购资金从哪儿来?

公告“长期自购机制”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8月11日,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和资本)披露“自购”公告称:

每当该公司旗下管理产品相比过去最近一次自购净值,出现超过5%以上(含5%)的下跌,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追加申购自身旗下产品1000万元。

汉和资本还称:每当触发自购条件时,公司将给予相应公告。

据悉,汉和资本此前已于8月5日发布公告称,将使用自有资金1000万追加申购公司旗下所管理的私募基金产品。

未公布“计算公式”

尽管语气斩钉截铁,但汉和资本未公布其触发自购的条件公式,亦未公布追加申购的投资方式。

这成为外界疑虑的第一个方面。

众所周知,一家50亿以上规模的机构不会只有一个产品,每个私募产品背后也有不同的持有人。

而且,各个私募产品的成立时间、投资方针、费率提取、持有期要求等可能都有所差异。

因此,最终汉和资本究竟如何判定净值下跌5%的条件被满足,颇令外界好奇。

此外,一旦条件被满足,汉和资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申购旗下怎样的产品也很令人好奇。

抑或,这就是一个“解释权归公告发布者”的自购安排?

创始人卖方研究出身

尽管汉和一度在业界有些知名度,但对它的高管团队可能外界还不是那么熟悉。

据悉,汉和资本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罗晓春早年在北京求学,之后曾在国都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公司从事行业研究分析。

资料显示,罗晓春在创立私募机构汉和资本,最高峰期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一度超过百亿元。

不过,汉和资本最新的官方备案资料中,资产规模已经不身处百亿阵营,而是50亿元-100亿元区间。换言之,基于相关备案信息,该机构现在已经退出了百亿私募的行列。

另外,这位私募人物的职业路径上,与其他百亿私募人士截然不同,罗晓春的实际操盘经历是“奔私”后才正式开始的。

能挽救净值吗?

很多人可能会把管理人的自购行为和后续净值表现关联在一起。

但业内人士表示:私募机构并没有强制性的自购公告披露机制,自购行为主要是给外界一个信心,特别是给代销渠道和持有人正面信号,强调管理人和客户风险共担。

然而,限于私募机构的资金和信息披露渠道,管理人自购对于旗下产品的净值表现,外界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也就无从知晓,究竟自购会对相关私募产品的净值表现产生怎样的影响。

资金从何而来

在汉和资本的这个案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关注点,就是汉和资本公司本身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实现其可能得一次次追加自购方案。

自2018年汉和资本在私募圈成名以来,这家机构有着众多标签,“超长期价值投资”、“3年封闭期”、“零管理费”,之后这家私募还推出了封闭期六年的产品。

但由于这家机构并不向客户收取固定管理费,而是通常在后端提取约为25%的超额业绩收益。这种费率模式对公司财力有什么影响外界还在观察。

行业自购行动不少

另从业界获悉,业内的主观多头私募阵营中,最头部的数家机构多数有跟投机制,但他们都没有对外公开披露。

相关人士透露:除了大家经常看到的公司使用自有资金的自购,不少私募基金经理会自掏腰包跟投其产品,有些基金经理的跟投比例占个人资产甚至占到80%,后者在私募产品管理中体现的“诚意”似乎也更加鲜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财经中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财经中华 zhonghua.hz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