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财经中华!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本

风口调研丨养老专题:老龄化挑战在即,你准备好了吗?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先进理念。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如何?面对老龄化,又有哪些应对措施?本期《风口调研》,财通基金研究部与你分享关于养老的那些事。

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处于什么水平?

 答 :我国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2021年,我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1],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去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5.4%[2],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国际对比,2022年全球老龄化程度约9.8%,其中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9.2%和12.2%。[3] 可见,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202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2022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存在差异,老龄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哪些地区的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这对养老资源的分配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2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其中,有14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成渝城市群、黄河中下游、长三角等地区。[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从养老资源的分配看,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省际差异: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区的供给水平较高,辽宁、甘肃、重庆等地区的供给水平则较低。

此外,我国的养老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还受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养老公共服务资源更为短缺;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养老公共服务能力整体较弱。同时,一些地区较高的老龄化程度与较低的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养老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会在未来进一步加深吗?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挑战和影响?

 答 :我国曾在上世纪50-60年代经历“婴儿潮”,这些人口在本世纪20-30年代陆续达到65岁的年龄标准。因此,未来老龄化加深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实际上,长寿带来的老龄化并不可怕,因为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条件越好,人均寿命越长,就会出现老龄化。然而,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老龄化和少子化往往会同时发生,而少子化的加剧导致老龄化的加速,则是不容小觑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人口红利的消逝,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抚养比的上升、养老负担的加重、社保压力的上升、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下降等不利影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202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12-2022

面对人口老龄化,宏观层面有哪些应对策略?

 答 :我们认为,养老和生育“双管齐下”或是可行的策略

一方面通过政策托举,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基本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发挥家庭在养老上的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优化鼓励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我们认为,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治本之策。具体来说,既要引导提升生育水平,将其稳定在适度区间,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的照护服务,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优化义务教育教学安排,缓解家庭抚养、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还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和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数据来源:Wind,2012-2022数据来源:Wind,2012-2022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有哪些?人口老龄化是否会使这些疾病的患病率上升?对于老年人,应该如何防治?

 答 :目前,造成我国老年人疾病负担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脑卒中、恶性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疾病等。同时,疾病谱的变迁正在逐渐加速: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近80%死于非传染性疾病;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慢性非传染病的负担至少增加40%。[5] 防治方面,可每年对常规疾病进行筛查,定期排查癌症等疾病隐患,并在发现某些体检指标异常后,及时优化饮食、生活上的习惯,必要的时候寻医问诊,进行科学性的介入

除了老年病,生理机能衰退也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医疗和康养方面,目前已有哪些业务能够为出现生理机能衰退的老年人提供帮助?这些业务的市场前景如何?

 答 生理机能的衰退会导致老年人骨骼密度的下降,从而更易出现骨折、关节炎症等健康问题。而认知障碍症则会使老年人逐渐无法生活自理,发展到中后期,还可能伴有日夜颠倒、迷路走失、幻觉妄想、焦虑抑郁、冲动行为等症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专业的认知障碍症养老机构能够满足老年患者的养老需求,特别是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都难以胜任照护重度认知障碍症老年患者的情况下,专业机构的作用更为显著。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上升,认知障碍症老年患者的照护需求也将提升。目前,提供家庭照护服务的人力资源仍然短缺,专业化照护服务需求或将呈持续增长趋势。

刚才我们讲到了老年人在医疗照护、生活支援等方面的需求,那么在这些多样的养老需求中,哪些需求是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呢?

 答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曾介绍,据抽样调查,22.1%的老年人有助餐服务(喂饭等)需求,助餐服务已成为最迫切的居家养老需求之一。此外,养老金融也日渐受到关注

客观地说,无论是居家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目前的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质量、可及性等方面的不足。从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些特征?

 答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供给结构不合理。相较于机构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相较于城市养老,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整体短缺;相较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的照护服务资源不足。

二是服务整体质量不高。相当数量的养老机构和组织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在质量上,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专业人员匮乏。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水平整体有待提升;其中,医疗、康复、心理、社会工作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尤为匮乏。

您认为,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哪些利弊?在选择养老模式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首先,专业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康复护理、饮食起居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其次,专业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社交和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保持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专业的养老机构还能提供舒适安宁的居住环境,保障老年人安全的同时,为老年人营造整洁、方便的生活条件。

对于身体健康、有子女照顾的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可能更为合适。居家社区养老使老年人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社区,不会产生陌生感、失落感、压抑感等负面情绪,同时能够维持老年人与家人的亲密关系,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此外,养老机构的费用较高,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来说,可能难以承担。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社区养老资金和人员缺口较大,存在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社区养老功能不全、养老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选择养老模式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俗话说:“要想晚年好,养老规划要趁早。”虽然许多财友们正值意气风发的年纪,但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不失为明智之举。为你的养老大事添一份力,我们将于近期发布养老主题特别策划,还请各位财友们多多捧场~

数据来源:[1] 中国政府网,2022.10.26,《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2] 中国政府网,2024.05.14,《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 银发经济市场广阔》

[3] 任泽平团队,2024.06.03,《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

[4] 国家统计局,2021.05.1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5]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1.26,《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法律依据。文中提及行业和板块不构成投资推介亦不对产品实际投资构成保证,基金持仓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调整。文中基础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获得报告的人士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请投资者充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财经中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财经中华 zhonghua.hz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